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镇关爱留守儿童典型经验材料

时间:2025-04-13 07:26:36
镇关爱留守儿童典型经验材料[本文共10672字]

第一篇:镇关爱留守儿童典型经验材料

近几年来,我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新兴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目前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2.2万余人,这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守儿童也逐年倍增,全镇留守儿童达750多人。

由于中青年外出,孩子在家由老人、亲友帮看或隔代抚养,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给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受教育状况,而在家照顾孩子的老人或亲友一般只能照顾孩子的衣食,对孩子学习、思想品行方面则无暇顾及,也难以尽到监护责任。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容易缺少亲情和家庭温暖,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二是缺乏行为管教。留守儿童在家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抚养监护,有的因为精力不济而放任,有的因为方法不对而溺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教不到位的问题。三是缺乏亲情交流。小孩往往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思想感情较脆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一些疑虑、陌生,甚至不信任。

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镇关工委在镇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认真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关爱网络

关工委成立镇“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吸收教育、共青团、妇联以及“留守儿童”所在村两委负责人参加,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建立了镇党政领导、镇关工委领导和下乡工作队联系各村、各中小学,村干部联系村民组长和党员,村民组长和党员联系到家庭的三级关爱网络。落实每个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职责等制度,选派关工委老同志为“留守儿童”的联系人和监护人,他们经常进家入户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家长姓名、务工地点、收入情况、联系电话,儿童所在学校、思想联系人、经济帮助人等信息,做到一人一档、一个不漏,并定期统计汇总变动情况,凡是建档的儿童,都确保关心和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学校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互相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并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有效延伸了学校教育,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二、营造氛围,形成强大关爱合力

发出“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外出家长对留守孩子做到“四个一”,即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亲情联系,强化外出人员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实践活动月”活动,为留守儿童送温暖。镇、村关工委主动配合四中、中心小学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演讲、征文比赛,全镇共有200多名留守儿童参加,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镇各妇代会还发动“三八”红旗手、“巾帼文明岗”、“五好文明家庭”及女党员、女教师等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充分利用双休日和“五一”、“六一”节等时机,进家入户为留守儿童检查指导作业,送课外书,梳理头发,修剪指甲,整理房间,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母亲般的关爱。镇卫生院还组织医生进村免费为留守儿童检查身体、预防疾病。派出所加强巡逻,重点排查治安和安全隐患,保证留守儿童住所安全。镇关工委配合综治办、司法所开展青少年维权行动,依法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镇精神文明创建领导组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评选“文明家庭”、“文明安全片区”、“文明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文明乡风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六、筹资帮困,解决资金缺乏问题

一是用好“两免一补”政策。对留守儿童优先实行学杂费、书本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二是列入重点资助。对于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捐助,以及各种慈善机构和团体的捐赠,大部分用于留守儿童。三是设立周转基金。镇关工委配合学校设立一部分留守儿童周转基金,用以解决留守儿童资金到位不及时的困难。有的留守儿童父母远在外地,不能按时供给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学校就用周转基金先行垫付,帮助解决眼前困难,学生家长可以稍后还款。四是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通过筹资帮困,为“留守儿童”送来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弥补感情缺失。

第二篇:镇关爱留守儿童典型经验材料

乡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经验材料

近几年来,我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新兴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目前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2.2万余人,这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守儿童也逐年倍增,全镇留守儿童达750多人。

由于中青年外出,孩子在家由老人、亲友

帮看或隔代抚养,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给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受教育状况,而在家照顾孩子的老人或亲友一般只能照顾孩子的衣食,对孩子学习、思想品行方面则无暇顾及,也难以尽到监护责任。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容易缺少亲情和家庭温暖,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二是缺乏行为管教。留守儿童在家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抚养监护,有的因为精力不济而放任,有的因为方法不对而溺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教不到位的问题。三是缺乏亲情交流。小孩往往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思想感情较脆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一些疑虑、陌生,甚至不信任。

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镇关工委在镇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认真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关爱网络

关工委成立镇“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吸收教育、共青团、妇联以及“留守儿童”所在村两委负责人参加,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建立了镇党政领导、镇关工委领导和下乡工作队联系各村、各中小学,村干部联系村民组长和党员,村民组长和党员联系到家庭的三级关爱网络。落实每个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职责等制度,选派关工委老同志为“留守儿童”的联系人和监护人,他们经常进家入户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家长姓名、务工地点、收入情况、联系电话,儿童所在学校、思想联系人、经济帮助人等信息,做到一人一档、一个不漏,并定期统计汇总变动情况,凡是建档的儿童,都确保关心和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学校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互相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并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有效延伸了学校教育,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二、营造氛围,形成强大 ……此处隐藏6095个字……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也正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实现的。

书法、航模、小发明和小制作培训,“我自立,我骄傲”、“爱绿护树”、“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抗震救灾,援助灾区”、“平安校园”等演讲、征文比赛,与被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的**学生面对面交流,到中原民俗园和县城新区参观,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面向留守儿童的活动一年到头不间断,孩子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并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和教育。

由于留守儿童主要是学龄儿童,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和无可比拟的优势。全县所有有留守儿童的学校都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亲情港湾、心理咨询室,开设了亲情电话、心灵信箱,为每一个留守儿童都建立了成长档案。不少学校经常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邀请有打工经历的学生家长向学生讲述背井离乡在外打工所经历的痛苦与磨难,以此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拼搏向上教育,留守儿童们逐渐理解了父母,开始尊重父母,想法回报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自从你们离开了家,家里又来了一位好妈妈。在她的帮助下,我学会了烧菜做饭,学会了养猪喂鸡,学会了自己梳头,学会了自己洗衣。爸爸、妈妈,女儿现在知道,离开我你们有许多无奈,为儿女你们吃尽了苦头。请不要为我担心,不要为我牵挂,家中不但有爷爷奶奶,还有像你们一样疼我爱我的代理妈妈!”(留守儿童同期音)这是全县“十佳”留守儿童杨娜梅写给爸爸妈妈的歌,代表了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以英博学校、中英文学校和巴集二中为示范,开展留守儿童示范校创建活动。示范校不但有适合留守儿童寄宿的宿舍、餐厅、浴池等设施,而且以教师为“家长”组建了亲情家庭,经常开展各种课余活动。每逢节假日,学校都会买来水果、瓜子等物品,召开留守儿童联欢会。为让全县留守儿童生活得更好,县政府已做出规划,今年在县城新建一所成规模的留守儿童示范学校(教体局领导同期音)。

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无所不包。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衣服、雨

伞等生活用品,液晶电视、电脑、图书等办公用品,乒乓球台、篮球架、跳绳等健身器材,孩子们想到的和没想到的都送来了。卫生局的领导带着各医院的医生们来了,不但为留守儿童检查身体,还一并为他们的爷爷奶奶免费进行了体检;文化局的领导带着剧团、戏校的演员来了,不但为留守儿童带来了精彩的节目,还教孩子们唱歌跳舞上台演出;县法院、安监局的干部来了

,讲普法案例,搞安全演练;县妇联、总工会的干部来了,不但带来了3000元现金作为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经费,还带来了30个腰鼓和教练,全县第一支留守儿童腰鼓队从此诞生;关工委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来了,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就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县工商局的52名干部同英博学校的52名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每周末都把各自关爱的留守儿童领到自己家中共同生活一天;全县教职工更是近水楼台,每名教职工担当一个或几个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上课期间关心呵护,放学之后和星期天就让这些孩子在自己家里写作业、玩耍,让孩子们时常体会到家的温暖。目前,全县67000名留守儿童都有了疼爱、关心自己的代理爸爸或妈妈。现在已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谢小磊有更深的体会。由于父母多年在山东务工,小磊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过去上网、打架、逃学是常有的事。汲冢镇妇联主任郭素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亲自担任他的代理妈妈。第一次见面,郭素华给他买了书包、本子等学习用品,当晚还与小磊在外打工的父母取得了联系,了解了孩子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以后每到周末,郭素华一定去小磊家,与他谈心,辅导他学习。2014年中秋节,郭素华放弃与家人团聚机会,带着礼品来到了谢小磊家,这个顽皮的孩子眼里涌出了感动的泪水。今年3月份的一个周末,天下着雨,郭素华的家人劝她改天再去看小磊,可郭素华却说:“周末见面是同孩子约好的,怎么能不守信用呢?”当衣服被雨淋湿的郭素华出现在谢小磊家时,谢小磊竟情不自禁地扑到郭素华怀里,一声“妈妈”让郭素华流下了幸福和欣慰的泪水。这只是全县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大潮中一朵普通的浪花。去年暑假以来,全县已有50家单位为留守儿童及他们所在的学校捐款捐物近百万元,为全县近7万留守儿童进行了免费体检,开展了100多场安全知识、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讲座,举行文艺演出和播放爱国主义影片20多场,开展心理咨询80多场次,组织航模、舞蹈、书法、体育等留守儿童课外兴趣小组100多个,全县近7万名留守儿童在浓浓的亲情关爱中,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健康地成长。

建设和谐家园

有付出就有回报,**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付出的亲情和爱心,正在被传递着、放大着。

留守儿童也有情。以全县受表彰的“十佳”留守儿童为代表,许多留守儿童不但自己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还以不同的方式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城郊三中的留守儿童组成爱心帮扶小组,每周到附近的敬老院义务劳动一场,还为老人们表演节目;中英文学校的留守儿童成立“我能行”留守小队,不但回到家里帮爷爷奶奶们干家务,还帮助其他家庭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在去年**申办中国“书画之乡”时,由千名留守儿童共同完成的书画展版使前来验收的书画名家感动不已;在今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县的留守儿童一天就捐款8万多元。

留守儿童的家长也在转变。各学校都以留守儿童之家为(好 范文网www.)依托,建立了家长学校,老师加强了与留守儿童家长、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指导他们家庭教育的方法。县妇联还邀请专家到各乡镇巡回举办留守儿童家教知识和心理辅导培训班。在2014年春节县妇联组织的代理家长和留守儿童家长见面会上,留守儿童黄倩文的妈妈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认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回家爷爷、奶奶又不缺她吃、不短她穿,孩子在不在身边没什么,谁知道孩子这么渴望亲情。是县委、县政府为我们外出务工人员办了一件大好事!”这以后,黄倩文的妈妈几乎每周必与女儿通一次话。远在新疆打工的周建新、田小梅夫妇听说县教体局的干部担当起了女儿周慧萍的代理家长,经常把自己女儿领回家里去,洗澡,买新衣服,还辅导自己写作业,高兴得夫妇俩逢人就说县委、县政府好,一说话就夸家乡的干部亲。外出务工人员在颂扬家乡的同时,也在积极回馈家乡。石槽镇长年在外务工的朱守兵为家乡小学买了100套课桌凳,李楼乡外出务工人员李继龙把一个投资5000万元的工程给带回了**,巴集乡外出务工人员崔显刚,更是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全县农村第一所留守儿童学校。

《教育时报》记者在**深入采访后说:“想不到父母撇下子女外出务工,在**能成为教育孩子的教育财富;想不到在其他地方是社会问题的留守儿童现象,在**倒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催化剂!”**县的做法经媒体报道后,市关工委、妇联专程到**调研,并决定7月份在**召开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现场会。前不久省教育厅关工委领导到**调研后深切感触地说:“**县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全省、全国都是数得着的!”并计划9月份在**召开现场会,推广**的经验。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在**这片土地上,关爱留守儿童的亲情网,其作用日益凸现,全县数万留守儿童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更加灿烂!

《镇关爱留守儿童典型经验材料[本文共1067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