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交流论文
罗屯镇中白营椿
在新课程改革两年来,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简介如下:教学工作分为课前、上课和课后三个基本阶段。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对于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明确重点、发现疑点、较好地与教师教学相配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预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良好途径。要使预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要设计好预习提纲,没有预习提纲,预习就容易落空。但预习提纲设计不好,对预习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若太简单学生没有思考余地,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我的基本做法是:
1、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归纳出预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列出书面预习提纲,作为上课评议的依据。
2、教师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在导学案中展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从而加深重难点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3、要求学生预习中对新知识不理解的地方要学生做好记号,通过上课认真听讲来解决;对有异议的内容做好眉批,上课发言时提出来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4、根据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布置讨论题和辩论题,要求学生构思答题思路和要点。
通过以上具体要求,预习目的明确,避免了学生跑马观花,增强了预习的实效。
二、课堂学习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场所。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是否充分,直接关系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要以情感为纽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新课程的课堂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成为挤压与消磨学生个性的场所,老师应学会发现和欣赏学生的缺点,选择其带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部分,成为学生的个性,并充分的呵护与培养。”[3]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独到的见解,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多进行赏识教育。
教学过程中,除教师精讲外,我采取以下办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评议预习提纲
评议预习提纲分为两步:第一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后,请学生展示预习提纲,并阐述自己如此概括的理由。由于学生在能力和理解水平上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辩。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发言给予评价。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主要问题的数量,抽相应数量的学生将各个问题的分析提纲抄写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对各个分析提纲发表自己见解。结合课本内容,修改完善不足的,肯定列得好的。
整个评议提纲的过程,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同时学生在比较鉴别之中提高了自身的分辨力,加深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不易遗忘。
2、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较好地开展它,对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及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现行新教材增加了“学习思考”、“史学争鸣”等栏目,既提供了讨论素材又使讨论围绕所学知识来进行,有明确的针对性。课堂讨论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开展各种争论、答辩、质疑等,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应给予表扬,对一些典型思路要给予正确评价,要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提高其思维能力。
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全班学生,要让所有学生参与,既可以开展同桌间的,又可以开展前后排的,或小组间的讨论,还可以选择一个辩题,把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在课堂上进行对抗性的辩论。任何一个同学都可以出场维护本方观点,反驳对方论点。尽管没有辩论比赛规范,但参与者更为广泛,就普遍提高学生能力而言更具实用性。在讨论中,教师要有意识避免只是优生介入,差生旁观的现象。对于部分不爱发言或少发言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启发开导,沟通他们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路,逐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明确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积极参与讨论的责任感。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组织广泛的讨论交流。要求全部参与、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尽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积极地就历史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西安事变》一课中,有位学生质疑:该不该放蒋介石。我觉得这位学生的质疑很有代表性,这个问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促发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于是我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争辩。全班学生以极大的人情投入到讨论中去。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从而培养了能力,加深了对西安事变的理解,接受了教育。
3、学生提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是教师工作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
问。”在课堂中,新课讲授完毕,教师要留出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度通过教师的铺路搭桥,由学生自答,或指定某个学生回答,或由教师回答。对于学生提出的与本节课有关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通过学生提问发散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自己提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学习能力。由于学生提出的的涉及面广,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教学相长”的原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4、课堂表演
有时候根据教材的特点,还安排学生课堂表演。教材《戊戌变法》一课中有一段阅读材料讲述了谭嗣同向袁世凯求助,袁世凯表面允诺却暗中告密的故事,对白精彩,人物刻画十分生动形象。我就利用这段阅读材料,让学生准备然后来表演,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台上的“袁世凯”阴险狡诈、口是心非,而“谭嗣同”却真诚老实、轻信于人。两个学生简直把两个历史人物演活了。就这样,不用我再费力描述,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学生们已自有主见了。
三、课后活动
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深化,知行的统一,都需要在课余去进行,“功夫在课外”。恰当安排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后活动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增强历史的吸引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很重视学生的课后活动安排,并采取了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此处隐藏4371个字……较,构建知识网络,目标是注重基础知识专题化,综合化复习,形成明晰知识网络。
在这一轮复习中我突破教材和时空界限,以专题为基础,纵横联系,中外贯通。采取我校课改的第二个“三”是指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模式。如在复习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除了把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等知识外,我又让学生挖掘在中国史中与其相似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找出这些革命或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命题,这样就更能体现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一
举两得。而且通过这样的梳理知识,使学生把知识点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化粗为精,真正做到知识过手。
第三阶段:强化训练阶段即全面演练,注重方法,提升能力,目标是重审题,练技巧,强规范。
在第三轮的复习中,主要是进行检验复习要教会学生用“尝试回忆记忆法”把前两轮复习过的内容想出来,强化记忆。回忆一旦进行不下去,立即看书或笔记,(请勿抄袭好范 文网:WWW.)接续回忆线索。全面演练重点以配合我校中考前的10次模拟为主,每次考完试后,我都亲自评接近200张的考试卷,目的是通过评卷来发现学生在答题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在考试后的讲评中更准确的指出学生的问题。每次模拟后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收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讲评,不仅讲评正确的答案,更重要地讲授审题、解题的方法,讲授解题的思路,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再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要领。
第四阶段:查漏补缺阶段,充分利用时间,放松心情,调整迎接中考。目标是知热点、会迁移。
“知古通今”“以史为鉴”每年中考以大量的热点问题来考察考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关注时政热点。如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90年华诞,还有当今人们关注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因此“两次世界大战” 是常年的热点问题和科技改变人类生活即“三次科技革命”的专题,这些都是当代中学生应该时刻关心的问题,是对于建设和谐世界,建设美好的未来家园的应该深度思考的问题。同时,由于本轮复习已接近中考往往有部分学生出现考前的学习紧张,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因此要注意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以最佳的心态从容地面对中考。
第五篇: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经验交流材料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屏山中学朱建坤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2014年中考即将来临,今年中考复习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有效地进行复习提高成绩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的目的,下面就我在中考复习中的一些想法与大家谈谈。
我认为教育教学工作是神圣的职业,是“良心工程”,是希望工程。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扶植培育祖国“花朵”的良心和不断推动教改的动力心。
我想所谓有效复习,就是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应试能力。所以在复习阶段中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合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中考既然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那就需要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框架体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清晰,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根据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运用成为可能,也更加符合中考的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1、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知识的复习。
课本首先是基础,在第一轮复习中,主要是以单元为体系,学生需整体认识单元知识框架,这就要布置学生有计划地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正文时要注意结合书中图片和史料(黑体字部分)学习,学会分 1
析和概括;注意课本的目录,探求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梳理线索、融会贯通、融合构建,学会阐释历史等。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新信息,从而激发复习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2、对各知识点的巩固要经常性,要精选相关试题,归类分析。 以前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同一个知识点,换一种考法学生就不会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备课时收集相关试题,多方面多形式地考查某一知识点,最大程度地加深学生的认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能力。
3、加强中外历史的结合,在课本复习中注意横向联系,尤其是近现代史部分,这也是历年中考常考查的。
第二、紧抓课堂教学,力争45分钟出效益。
学生所学的知识要在试卷上表述出来,所以我在平时上课时就注意训练答题的规范。在课堂上我会特别注意学生是否能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也要高标准、严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松,要加强学生表述的规范性,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强调规范答题,加大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只做选择题、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所以在复习课上同样可以多提问,大部分同学还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尤其像言之有理类的题目,我都经常让学生探讨。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我都按照规范的给分标准给以评分,使他们有一个更具体的方向,知道自己应该答题才能得分。
第三,关注现实,关注热点问题。
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考题都注重联系现实。因此在中考复习时,也要多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能源问题、
战争与和平、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具体到2014年例如: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与经济全球化、两岸关系的发展、二战结束68周年、联合国成立68周年等等。但是,在了解这些热点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依据课本中历史知识。这些热点问题在中考中出现只是作为考题的切入点,中考考察的更多的还是课本中的具体的知识点。因此,在复习热点问题的时候,还是应该在了解热点的基础上,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提升能力目标。针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社会现实问题,确定主题进行综合认识、多角度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中考最后的冲刺阶段,要注重综合模拟,加强对试卷的点评,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指导正确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查缺补漏,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以上只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借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祝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品:教学过程之乐,享:优异成绩之果,谢谢大家!
向您推荐更多精彩内容: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中考历史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历史复习效率经验交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经验交流
历史系考研经验交流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